低代码起源

目前,由于企业的经营日益复杂,企业内部各业务实体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关联不端增强,业务数据交互日益频繁,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难题。此外,市场的变化频率越来越快,这意味着企业需要迅速且灵活地响应这些变化,以满足环境的可变要求。因此,承载企业运维能力的IT系统和业务系统需要能承受环境负荷的压力,具备满足快速变化的需求的能力。该能力被一些学者定义为企业复原力,旨在为企业提供给预防和预测的能力,改变企业的性质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以及应对动态需求的能力。
在这当中,速度是当前企业数字化和IT系统转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和考核因素。
为了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以便迅速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为企业内外部快速开发满足业务和市场需求的软件解决方案,在历经最底层的汇编、高级语言、更高效率的编程框架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当前的研究工作集中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上:实现软件的高效构建,无需重复传统的手动编程,同时兼顾业务人员和专业开发人员的更多参与。有鉴于此,低代码/无代码平台被视为一种新的机制用于促进软件的高效开发和自动化,以满足当前企业需求并加速数字化转型。
低代码起源于2014年,由Clay Richardson和John Rymer提出,截至目前一个广泛的低代码定义是:通过写很少或几乎不需要写代码就可以快速开发应用,并可以快速配置和部署的一种技术和工具。用户通过低代码平台提供的界面、组件、逻辑、流程等可视化工具来完成开发工具,降低软件开发种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进而大幅提升开发效率,为企业降本增效、快速试错和敏捷迭代。
目前,广义的低代码是所有能帮助缺少编程基础人员快速完成软件开发的技术和工具,其主要由如下几个分支:
1、无代码开发平台
指不支持或有限支持编程扩展能力的平台,一般仅用来开发内部管理系统或市场营销表单,按照产品形态分为智能表单型和智能表格型。
2、低代码应用平台(LCAP)
LCAP属于侠义的低代码平台,是万金油类产品,可以开发包括前端和后端类型的应用。当前的主流技术是通过声明式的模型驱动和基于元数据的服务来提供快速的应用搭建、发布和运行。
3、多重体验开发平台
此平台注意面向开发人员(少部分面向有点编程经验的非开发人员),其主要突出前端开发能力,一般用来开发多平/多终端应用。这些产品(如react-native、codara、taro等)使开发人员能够跨端开发,提高开发效率。
4、智能流程管理套件BPMS
此类技术一般用于解决大型企业的业务流程问题。这类模型驱动的开发平台可以在操作模型和应用时动态变化。可以通过流程和业务规则实现业务操作的自动化,这类技术一般与无代码一起形成统一的业务解决方案。
低代码平台的诞生,使得原本不具备IT系统和应用开发能力的非开发人员参与开发成为可能。这类人员我们一般称之为全民开发者。全民开发者通过低代码平台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手动定义和编写代码,使这些没有技术背景的人能够轻松创建和发布业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