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技术概述

低代码以可视化为特征,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编码效率、降低开发成本。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市面上的低代码技术均基于多个层次的组件或模块封装,往往以牺牲性能和精细化体验为代价来获取产出效率的数倍提升。也正因为此,低代码平台一般不适用于数据量、用户量巨大或者对用户体验有极致要求的应用。
低代码技术的发展历程
同许多软件技术一样,低代码也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其发展的核心背景是软件的需求大于供给,软件开发的生产力虽然在不断提升,但远远赶不上需求的变化。
阶段一:机器语言
计算机从诞生初就在使用的语言,其本质就是计算机的工作指令,由0和1组成的二进制串。机器语言可以被机器直接识别,性能最好,但生产效率非常的原始低下。
阶段二:汇编语言
由于机器语言的缺陷,在计算机诞生不久,人们就发明了汇编语言,汇编语言使用了许多人类语言符号来代替二进制。此时编译器也第一次亮相,计算机在执行程序是通过编辑器将汇编语言转换成机器语言执行。汇编语言比机器语言更容易理解,但对人类而言依然不友好。生产效率还是比较低下。
阶段三:高级语言
从1957年计算机专家发明了第一个高级语言Fortran后,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成百上千种高级语言,常用的也有几十种,如C、JAVA、Python等。高级语言其逻辑与人类的逻辑更接近,语法与人类的语法基本相同,因此编程效率大大提升。
阶段四:可视化编程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软件开发生产力出现了很多革新,以组件化、框架化和可视化为代表的可视化编程成为又一项提升编程效率的技术。其通过将大量开发工具、组件集成到软件开发过程中,从而以较小性能的牺牲,换来了开发效率的大幅提升。
阶段五: 低代码开发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进一步渗透到各行各业,其需求呈现更加爆炸的情况。而市场上开发人员的严重不足进一步扩大了供给两端的失衡。市场急需一个可以和传统开发并行的开发方案,用灵活性和性能为代价来换取更大的开发效率提升。低代码技术也因此走上了历史舞台。
低代码技术的分类
低代码技术主要基于两大底层技术:可视化和配置化。根据底层技术的实现方式以及来源不同,目前市场上分为智能表单、智能表格以及模型驱动三条技术路线。智能表单一般来源于ERP、OA种广泛使用的配置化技术;智能表格则来源于Excel以及关系型数据库技术;模型驱动则更多的是可视化开发技术的产物,其继承了很多高代码开发的要素。从细分领域来讲,前两者更多的称之为无代码,而后者则往往称之为低代码。